儲齊38個印仔,揭開成為選委煉成之術!
香港最多只有1,200人有權選特首,那些人全來自被稱為「小圈子」的選舉委員會。特首候選人需通過150個提名門檻,取得逾600票才可當選,故選委地位相當重要。
全港370多萬合資格選民中,只有24.6萬人有機會投票選出部分選委。今屆選委選舉,雖有多逹300人自動當選,但專業界別例如醫學界、衛生服務界,以及被視為梁振英票倉的建築、測量、都市規劃及園境界戰況激烈,平均都有大約3人爭1個席位。
選委投票人門檻甚高,不少人更被取消資格。究竟如何成為小圈子的一員?《香港01》教路,為你解構如何加入38個界別分組。
選委會由四大界別組成,再細分為38個界別分組(下稱分組),體育、演藝、文化及出版界更細分為4個小組。此外,28個分組可直接與立法會傳統功能組別對照,當中有25個分組是直接複製過來,其中社會福利界加設團體票。
餘下教育界、旅遊界、區議會(第一)3個立法會功能組別,在選委會中分別被分拆成兩個分組。此外,選委會亦增設7個獨有分組,即中醫界、宗教界、全國人大、全國政協、立法會、香港僱主聯合會和香港中國企業協會,故選委會的合資格投票人比立法會功能組別選民多。
扣除同時身兼立會議員和港區人大的選委,以及被取消資格的人士,實際只有1,194名選委可投票選特首。事實上,不是全部選委都經選委選舉洗禮。36名港區人大代表、70名立法會議員均是選委會的當然委員,而60名宗教界選委則由6個指定宗教團體自行提名,所以經選委會選舉產生的選委最多只有1,034名。
有別於立法會地區直選選民只能投一票,選委選舉採用「全票制」,即投票人的選票數等於該分組的席位數目。例如教育界有30席,投票人就手執30票,得票最高的30名候選人當選。在這投票制度下,不時會出現「勝者全取」的情況,即某一派系取大量席位,繼而左右特首提名。